(蓮花生大士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。在印度西部烏金淨土的西北角一座聖湖,名叫達那郭夏海州中,現起蓮花化生出當代第二佛,偉大的蓮花生大士,是具足佛、法、僧(三寶)、上師、本尊、空行(三根本),所有功德的三寶總集,是第一位將密法傳入西藏,建立顯密圓融,九乘次第廣大方便教法~~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當中最根本的寧瑪派的第一位上師,每月藏曆初十是蓮華生大士紀念日,如果在這一天修供,蓮師承諾,一定會到壇前加持,護念每一位弟子。)

西藏佛教的來源

藏傳佛教開始出現於吐蕃王朝第二十八代國王拉託託日列占時期,到了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岡布,西元六二九年,唐

代宗貞觀年間,與唐朝王室及尼泊爾王朝聯姻,文成公主與尼泊爾赤尊公主被迎請入藏時,其嫁妝裡各有一尊釋迦牟

尼佛像及大量佛經。為安置佛像與佛經,並為了調伏地形學說中,認為西藏地形有如女羅剎惡魔仰臥的說法,而大量

建立以大昭寺、小昭寺為主的一百零八座寺廟。此時雖興建眾多寺廟,但卻沒有西藏本土的出家僧侶。在這同時,松

贊岡布派許多人留學印度,學習梵文和巴利文,其中一位大臣吞米桑布札創造了現在所使用的藏文,影響後世西藏佛

教及文化甚為遠大!

到了第三十八代國王赤松德贊時,頒召崇佛,特地迎請:堪布菩提薩埵(印度薩霍爾王之子希瓦措)、貝瑪拉米札,

蓮花生大士及許多佛學家專業人才來到西藏,修建西藏歷史上第一個仿造印度古廟沃丹達波寺的形式,揉合漢、藏、

印三者建築風格於一體的桑耶寺廟。

藏王赤松德贊並從印度、尼泊爾各地迎請佛教學者,培育翻譯人才,大量翻譯佛經,使以毗盧遮那大師為首的七人預

試出家之後,藏族三百人相繼出家,初建僧團,佛法於是大興!

------摘自《微妙心集》



蓮花生大士

古印度鄔金國人,是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應化身,為利益末法時期之眾生而受生於人間

。西元八世紀,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,他以密宗法術一一收服藏地兇神邪崇,使之立誓擁護佛法,並與堪布

菩提薩埵建立桑耶寺。他還教導藏族弟子學習譯經,從印度迎請無垢友等大德入藏,將重要顯密經論譯成藏文,創建

顯密經院及密宗道場,發展在家、出家兩種僧團制,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礎。因此,蓮花生大士被認為是藏傳佛教初

興之時的大阿闍黎,開創了藏傳佛教。藏人非常敬愛蓮花生大士,因此稱他為「咕嚕仁波切」,意為「寶上師」或「

珍貴的上師」,或有時稱他為「白瑪卡拉」或「白瑪炯涅」

------參《西藏歷史文化辭典》及《福德海》



金剛乘

若以二分法,可將佛教分為大、小二乘;大、小乘之主要區別,在於無上菩提心—為利益眾生願成佛。大乘又稱菩薩

乘,若以因果來分則有顯、密二宗。即大乘佛教可分為因乘及果乘,因乘名般若密多乘,一般稱為顯教,或直接稱為

大乘;果乘就是金剛乘,一般稱為密教或密咒乘,亦有通稱密宗。

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目標: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。一般而言,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見解,但是成就果

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。簡單地說,金剛乘就是果乘,大乘為因乘或體性乘。

大乘被稱為因乘,是因為大乘主要是在教導成佛的因,正見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。大乘認為要成佛就必須具足

種種正思惟,必須淨化某些染污等等。雖然大乘基本是因乘,但它有時也會暗示結果,特別是在討論佛性的時候,相

對地,金剛乘幾乎完全把重點放在果位上。金剛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,需要能了解教法、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。

金剛乘除了發無上菩提心外,還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門------觀想。透過觀想覺了空性實相。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

因來趨向果,而金剛乘的方法則是把因果放在一起,果實際上就是因。金剛乘與大乘,在究竟真理方面並沒有差別,

但是兩者處理相對真理的方法則有出入,特別是金剛乘透過觀想本尊、念誦真言等等轉化相對真理的方法和大乘不同

此外,金剛乘和其他乘另一個不同的地方,在於小乘、大乘強調心的訓練,而金剛乘則強調認識心性。

再者,金剛乘一般又分為四部密續,這四部並非不同理論的派別,而是針對四種不同心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。

四部密續分成事部密續、行部密續、瑜伽部密續,以及無上瑜伽部密續。

---摘自《佛教的見地與修道》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,並參考《三乘雜誌》第四十八期。

 

西藏佛教的派別

藏傳佛教大致可分為四大教派,即寧瑪派、噶舉派、薩迦派、格魯派。

一、寧瑪派(俗稱紅教)

以九乘次第而聞名的藏傳佛教舊譯派系名。最初在西元八世紀中葉,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,初由印度翻譯傳入藏地

,經印度佛學家白瑪炯涅加以宏揚。白瑪炯涅也就是蓮花生大士,他是藏傳佛教的始祖,若沒有他,可謂就沒有今天

的藏傳佛教。據歷史中記載,當時在西藏盛興本土的一種巫教,所有的藏民,尤其是王朝裡所有的大臣幾乎都是信奉

該教。因此,令他們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。後來決定以辯論和較量神通的方式來裁決國教,佛教在較量中大勝

,使對方退出其原來的國教地位,逐放到西藏邊遠地區。從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,傳遍了整個西藏,使西藏變

成了所謂的佛教淨土。

該派著名六大寺廟:

(一)噶陀寺 (二)白玉寺 (三)佐千寺 (四)多紮寺 (五)敏珠林寺 (六)雪謙寺

 

二、薩迦派(俗稱花教):

十一世紀中,坤‧袞卻傑玻倡建薩迦寺,創立以道果論為法要的藏傳佛教一

派系名。後經薩迦班欽等薩迦五代祖師弘揚,並有僧俗兩係傳承,至十二世紀薩迦班欽、八思巴叔姪與蒙古皇帝締結

法緣,因此薩迦法王成為西藏的統領,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止。此派著名有三大支派,及薩派、鄂派、察派。

 

三、噶舉派(俗稱白教)

「噶」意為「佛語」;「舉」意為「傳承」。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 的教派,是藏傳佛教派系之一,在十一

世紀由大譯師瑪爾巴所創立。該派在西藏分為兩大支系,由瓊波克珠所傳者,名香巴噶舉,這一系在十五世紀已沒落

;由瑪爾巴譯師所傳的名達波噶舉。達波噶舉後來發展出四大派系如下:

(一)噶瑪噶舉 (二)采巴噶舉 (三)跋絨噶舉 (四)帕竹噶舉

其中帕竹噶舉一系又分出八小派,即:

(一)直貢噶舉 (二)達隆噶舉 (三)竹巴噶舉 (四)雅桑噶舉

(五)措普噶舉 (六)休色噶舉 (七)耶巴噶舉 (八)瑪倉噶舉



四、格魯派(俗稱黃教):

宗喀巴‧洛桑紮巴大師在十四世紀所創藏傳佛教派系名,主張顯密講修結 合,此派所著袈裟和僧帽均為黃色,故稱之

為黃帽系。

該派六大寺廟為:

(一)甘丹寺 (二)哲蚌寺 (三)色拉寺 (四)扎西倫布寺 (五)拉布楞寺 (六)塔爾寺

 

喇嘛的分類

札巴:對一般出家學佛之普通僧侶稱呼,也稱為古修或阿科,但稱為喇嘛較為禮貌。

喇嘛:「上師」之意,對所有修行金剛乘之僧侶的尊稱。在青海西康寧瑪巴、噶舉巴,對閉關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稱

多傑諾本:阿闍黎、金剛上師之意。為聽聞顯密佛法多年後,進入修行院閉關修行多年,證悟通達實證實修者;並

傳承最高法台(法王)認可,擔任密法大型法會壇城之執法上師,故亦可稱寺廟方丈。如蓮花生大士為西藏第一位

阿闍黎。

堪布:(一)精通經律論三藏等顯密教義之教授,或可為人剃度、受沙彌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師。(二)精通任何世間

法,如畫師、詩詞家等皆可稱為堪布(文學堪布)

格西:即精通佛學之博士,有許多種,有精通顯法之格西,稱為拉仁巴格西;及精通密法之格西,稱為阿仁巴格西等

等。

祖古:即轉世活佛。普遍稱呼某位高僧乘願再來,及菩薩降臨世間之大成就者;殊勝者如蓮花生大士、釋迦牟尼佛。

赤巴:即黃金法台。一個傳承法脈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。如嘎登法台,為宗喀巴大師之攝政者。如莫札法王,為噶陀

傳承之黃金法台。一般之寺廟方丈亦可稱呼為法台。

法王:尊稱「法王」者,情況有幾種:一者,古時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誠,且護持佛法之國王,如古印度之阿育王、西

藏之赤松德贊。二者,信徒稱呼對佛法弘揚有鉅大貢獻,而已涅盤之大師,如宗喀巴大師、龍千巴大師等。三者,

1720年元世祖封薩迦派八思巴大師任國師後,稱呼受敕之高僧為法王。但西藏目前對僧侶之尊稱中並無此封號。

丹比達波:即教主,特別稱呼某一傳承現任的領導者,也是對傳承領袖之尊稱。

 

喇嘛(上師)

「上師」就是善知識。善知識的意思有兩種,一是外善知識(外在上師),一是內善知識(內在上師)。

所謂外善知識,佛在《總集經》中說:所有的佛以及進入菩提之道的菩薩行者們,必須依靠善知識。彌胖仁波切說:

佛、薄伽梵、進入菩提道的菩薩行者們,以及將佛、菩薩傳下的六度等法宣揚給別人的高僧大德等,都是我們的善知

識。外善知識把大乘的法門如法地傳授,又將善巧的法門告訴我們,讓我們心中產生內善知識,了解善巧與般若雙運

的道理和方法。所有讓我們進入究竟解脫之道的諸上師,就是外在善知識。

而內善知識是真正由我們心中發出,包括正知、正念、不放逸及六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等,

依靠它們,才可以得到短暫的人天福報和永久的佛果。

 

如何尋找轉世靈童

尋找轉世靈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。當非常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圓寂後,各自所屬寺廟與教派僧眾均修法祈請高僧盡快降

臨人世。在高僧們的禪定與本尊護法的啟示下,確定其靈童出生的地形、方位、屬相、父母、兄弟姊妹的排位等等,

列出具體的特徵。然後在特定區域裡尋找具有上述特徵、天資聰穎的孩童,再經過各種測試,如在眾多器物中,挑選

前世所使用過的經書、法器等等。有些高僧在圓寂前留下遺書,按書中旨意尋回其靈童。總之認證一位活佛是一件嚴

肅而非常神聖的事,應當如法而謹慎。

 

皈依

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礎入門。所謂內道、外道之差別在於有無皈依三寶。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,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寶

的力量而得到保護與解脫。三寶指佛、法、僧:佛為覺悟者,法為教義,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。

皈依因心態的不同可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士道。下士道的皈依心態,是為自己能從三惡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與死亡的恐

懼中得到保護與解脫。中士道的皈依是指聲聞眾與阿羅漢們的皈依心態而言,他們的心態是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輪迴

的痛苦中解脫、得到安樂而求皈依。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態上,不但自己要求解脫,而且是為了利益所有一切眾生而皈

依。

 

灌頂

梵文為「阿毗ㄎ一噶」,有「驅散 」及「注入」之涵意,也可以翻譯為「授權」。在修行密法時,首先要有一位具足

實證資格的上師,設立本尊壇城,以使密法的修行者,能夠了解此種本尊的實修方法。

在本尊壇城中,依次透過用寶瓶的甘露水、咒幔、本尊法相、鈴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義的法器,配合修持儀軌,用

以驅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煩惱障,或清淨身口意之罪業,並注入智慧之力,讓受灌者透過不同的觀想,及咒力的加持,

覺悟自己心性本質的訣竅,達到內在身口意、氣脈明點當下淨化,成為佛的身語意三門金剛。灌頂使受灌者成熟為修

密之容器,猶如世間之授權,從此可聽聞修習殊勝之金剛乘。

 

伏藏

「伏藏」,藏文是「爹瑪」。「爹」,有「寶貴」和「值得保全」之意,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,最終再被發

掘出來。蓮花生大士自從到西藏傳揚佛法後,發覺當時藏人的質素未足以接受密法,以及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

,故離開西藏前,將很多教法、佛像、法藥埋在不同的領域裡------有的在瀑流,有的在山岩,有的在虛空,甚至有的在

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。

伏藏是寧瑪派所獨有,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則。取藏者被稱為「得登巴」,相傳都是蓮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,能

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,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,最著名的如《西藏度亡經》等等。

------參《雪域虹光 光明金剛密庫》,金剛上師 卓格多傑著

 

金剛舞

藏傳佛教在大型法會及特殊節慶之時,用歌舞的方式表達佛菩薩神變幻化度眾生的方式。金剛舞可分為上師舞、本尊

舞、空行舞、護法舞:

一、上師舞:如在藏曆六月初十、蓮師成道日所舉行者。寺廟僧眾或修行者戴上蓮師八變等等面具以及戲服,手拿不

同的法器,紀念蓮花生大士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眾生。

二、本尊舞:法師或修行者,扮演報身佛的寂靜及忿怒等等形象,隨之祈求報身佛降臨在他們身上,配合大型法會之

修法儀軌,以勇猛舞姿來摧毀、降伏妖魔鬼怪。又以無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、以及受著所知障、煩惱障、業力

緊迫的六道一切有情眾生。

三、空行舞:在壇城前,以年輕、莊嚴、聲音嘹喨的喇嘛來扮演空行母。他們以歌聲、舞蹈及手印、法藥,來讚嘆十

方所有諸佛菩薩的事業及功德,祈求所有在淨土的勇父、空行賜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與不共的成就。

四、護法舞:喇嘛們扮演閻羅王或天龍八部等等,透過金剛舞不同的變化,表達因果業力真實不虛,以及山川江河都

有神祇存在,對於因果業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;同時,也祈願得到真實護法神的庇祐,祈求國泰民安,佛法廣傳

 

金剛杵

代表堅固、鋒利之智慧。可斷煩惱、除惡魔。因此,它代表佛的智慧、空性、真如等等。

金剛杵有五股、九股的等等。《大藏密要》說金剛杵是菩提心義,能斷壞二邊(空有),契於中道。中有十六大菩薩

位,亦表十六空為中道;兩邊各有五股,表五佛五智義,亦表十波羅蜜,能摧毀煩惱。所以金剛杵圖案在藏傳佛教寺

廟裡觸目皆是。

 

金剛鈴

修法時所用的法器,代表佛的善巧、方便,以及大慈大悲。它也有「覺醒者」之意,鈴聲能讓有情眾生在無明的睡夢

中甦醒過來。

其柄端有佛頭,或五股及九股的杵形。鈴身有八大菩薩心咒及瓔珞。遠看似象徵佛意的佛塔,直看是本尊壇城------曼

陀羅。金剛鈴要和金剛杵一併使用。鈴杵也有陰陽和合及慈悲與智慧雙運的涵意在內。金剛杵和金剛鈴是密法修行中

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。

 

薈供

在清淨的佛堂及壇城前,擺設食子、水果、鮮花等供品,經由具德上師等僧眾修法加持,轉換成殊勝圓滿之無量五妙

欲供品,迎請淨土和聖地之眾傳承持明上師,及寂靜、忿怒本尊(佛)、勇父空行(菩薩)、護法眾降臨聚會壇城上

,納受享用供品;懺悔自己無始以來所犯之戒律、破三昧耶戒(誓言)等等罪過,祈請消除所有病痛災難、煩惱及所

知等業障,暫時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願(如福慧增長、事業順利、障礙消除、脫離魔難)之福報,究竟成就持明(佛

及菩薩)之果位。在密法本尊修法儀軌中,皆須修持薈供,以每月初十的蓮師薈供及每月二十五空行母薈供最為普遍

,也可在聖地、節慶日、佛菩薩及殊勝傳承高僧上師之誕辰日及涅盤日作薈供。

 

火供

以燃燒供品的方式供養給本尊。火供的對象有世間的護法神、多聞天王、贊巴拉等等;出世間者為智慧本尊,如阿彌

陀佛、觀音等等。在火供時,將爐壇觀想為佛或護法神所住的宮殿及壇城,外在是火的形象,但內在分別為佛、護法

神及他們的眷屬。所有的供品,如五穀雜糧、油、金銀等等,都分別象徵貪、瞋、癡、嫉妒、傲慢及不同的業力,藉

由燃燒供品,他們都歡喜接受。

供品經過佛法加持轉換成殊勝無量之供品,透過供養來成就息、增、懷、誅,分別達到消除業障,增長福德、智慧、

長壽,懷柔冤親敵害、煩惱,誅滅貪、瞋、癡、無明、惡魔、外障(煩惱魔、蘊魔、天子魔、死魔)。

以火供功德迴向法界,依修法者殊勝功德與諸佛菩薩慈悲之力合而為一,真正能令法界心喜,十方吉祥!

 

甘露丸

密續中云:即使不作禪修亦有成佛之道。而經由「嚐味」即其中之一最勝法,也就是以嚐食「藏密各教派如法修持本

尊儀軌,經咒加持不斷圓滿製作之甘露法藥丸」,而得以結下成佛之因緣。凡大福報緣得嚐食甘露法藥、甘露丸者,

現時與究竟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的。

各種珍貴甘露法藥即甘露丸之製作,均置入無數佛菩薩稀有佛寶舍利,和各傳承歷代祖師、法王、證悟大成就者舍利

,及加持聖物,再加上取岩大師取自巖藏寶庫中珍貴大加持法寶聖物,和千百種高貴藥材總集煉製完成。福報緣得珍

貴甘露法藥者,自心必須絕對虔誠盡信;且嚐服者必得佛菩薩、本尊的大加持。經由嚐食可清淨此生之身、口、意的

不淨,也可去除疾病,使之不受一切惡疾之侵擾,令一切邪魔精鬼無法傷害。也可治無明業障,並能防禦各種災劫障

難,去除非時而死之意外,更有助於行者禪坐修持,而對於清除煩惱有所助益,而使修行者於心性的觀照上更臻圓滿

。也可使人之財富、權勢、福德、壽命、智慧增長,同時對修法之了悟亦會增上,且命中不墮三惡道,而能種下往生

佛淨土的因緣。

------ 參考迦旺強巴彌勒佛學會‧台中竹巴噶舉佛學中心之「藏密嚐食解脫寶珍貴加持甘露法藥丸」袋

 

唐卡

唐卡即「平面畫」,也稱為「錦畫」,是藏傳佛教及西藏最普及的藝術品。最早起緣於古印度一種稱為「缽陀」的繪

畫,是用袈裟的底布條幅畫。在七世紀,印度、尼泊爾及中原同西藏固有的藝術結合,形成了獨特的西藏文化藝術。

許多宮殿、寺廟、房舍都以大量的唐卡畫來裝飾,內容有佛經故事、西藏歷史、醫療畫、民間故事、及動物畫等。藏

王松贊岡布也曾親自畫了許多佛像,所以唐卡題材多為宗教畫,但也有些關於天文曆法、醫學、社會風俗及歷史畫。

例如,十七世紀時完成的整套醫學唐卡,共七十九幅,對藏醫史上有深遠的影響,是一套極其珍貴、享譽世界的醫學

資料。

唐卡除了少數用木刻版拓印之外,一般都是用天然礦石粉所畫,色彩亮麗,久不褪色,也有刺繡、織錦、貼花,甚至

還有用顆粒不等的珍珠串連而製成,如西藏昌珠寺的珍珠觀音。唐卡大者可達五、六十米,如布達拉宮、噶陀寺的唐

卡都將近一百米,小者約十幾公分。

 

大禮拜

為密宗禮敬諸佛方式之一,是四加行之一。大禮拜原為西藏佛教的特殊禮拜方式,又稱磕長頭。四加行中之大禮拜,

即是將這種特殊禮拜方式融入儀軌中的一種修行方法。大禮拜須五體投地,以全身伏於地面來頂禮,五體(額頭、雙

手、雙膝)代表五毒,藉由大禮拜將深重的五毒懺盡。

 

利美運動

十九世紀後半葉,興起於西藏的教義研究運動,意義是「無宗派」、「無偏見」的運動。由寧瑪派的巴珠仁波切、蔣

揚欽哲旺波仁波切、彌胖仁波切,以及噶舉派的蔣貢康著仁波切,格魯派的圖登曲吉扎巴(也稱彌涯昆梭),薩迦派

的沃羅爹旺波等諸位上師所倡。

此運動之精神強調,信徒並不須放棄本來的教派或修學重點,而是同等尊重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義,因此可以研究不

同的教理,從事不同的修行。但修行道路必須依照一個傳承的系統,才不會紊亂,等到我們能夠證悟佛法本質時,自

然就會明白各宗派在佛法的本質上完全相同,各宗派之不同祇是重點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。

------參《了義炬 活用佛法》,蔣貢康著仁波切、塔湯仁波切著

 

哈達

一種作為禮品的長條絲織物或麻織物,是藏人社交活動中的必需品,凡婚喪嫁娶、節日慶賀、參神禮佛、拜會尊長、

聯絡感情、喬遷新居等等,都有敬獻哈達的習慣,故其所包含意義非常廣泛,有祝福、慶賀、尊敬、友誼,又有哀悼

、同情等含意。

地位相同的人,哈達互獻,主人雙手捧哈達獻給客人,客人收下後,另取一條回贈主人。地位低的人交給地位高的人

,只能將哈達獻於他的座前或者手中。晚輩獻給長輩的哈達,長輩接過後又轉掛在他的脖子上,含有為其祝福的意思

。求婚或請求幫助,對方收下哈達即表示接受,退回哈達則表示拒絕。

哈達有多種顏色,常見的有藍、白、黃、綠、紅五種。藏人最常用的是白色哈達。自古以來,藏人認為潔白無暇最能

象徵人們純潔的心靈和表達真誠的心願。五彩哈達是由藍、白、黃、綠、紅五種顏色組成,是最珍貴的禮物,只在特

定情況下使用,如作彩箭以獻給菩薩或近親。

------參《西藏歷史文化辭典》,王堯、陳慶英主編

 

西藏喪葬

一、天葬:在西藏稱為「鳥施」,也就是讓鳥獸來吃掉身體。天葬的意義正如「鳥施」所表達的,是一種獻供,或者

說是布施行為。有形的生靈與無形的生靈(如餓鬼)都是非常值得對之慈悲的,因此將自己的肉體奉獻給他們,是此

生的最後一件功德,同時對於解脫也有益處。

二、火葬:一般的火葬,要請一位高僧擔任「火祭上師」,在火葬場舉行密宗儀軌,向燃燒屍體的火爐中添加芥子等

多種物品。這等於將屍體獻給神靈,所以火葬也是一種供養行為。

三、塔葬:藏傳佛教中使用塔葬者,多是有名望的高僧、大活佛、著名學者、大寺院住持,非一般人能用。意義有二

:一是表示紀念,二是作為聖物供養。方式有二:一是火葬以後,將骨灰或舍利子裝入塔中供養;二是將遺體經過一

番處理後,裝入塔中,即肉身靈塔。

------參《藏傳佛教信仰與民俗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135796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